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迈向大众化阶段,对高等教育的学校与学科的评估与排名逐渐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引起了高等教育各利益相关群体(包括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学者、教师、用人单位、学生与家长等)的关注;一旦某个评估与排名结果出来,总能引发热议。
其实,这种对评估与排名的热议并不是中国特色。英国和美国可以说都是高等教育强国,这两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学校与学科的评估与排名也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而且可以说不断在完善,但是这两个国家对高等教育学校与学科的评估与排名,同样每每都会引发各方面的“吐槽”甚至尖锐的批评。
比如,有的英美学者认为对高等教育学校与学科的评估与排名必须为学术造假负责,有的学者认为对高等教育学校与学科的评估是对学者学术自由的侵蚀,并且助长了高校、教师的浮躁,因此高等教育评估应该缓行。如果说上述观点是一种对高等教育评估形而上的哲学批判,那么对于具体评估方法的修改意见更是层出不穷,而且往往出现针锋相对的观点。所以,既然英美这两个高等教育强国尚且在评估与排名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争议,那么对于中国这个高等教育的评估与排名历史还很短的国家而言,存在不同的声音,显然是再正常不过了。
近来笔者阅读了一些英美关于高等教育评估与排名的文献和资料,觉得英美这两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的评估上存在着一些发展动向,或许这些发展动向值得我国各种高等教育学校与学科评估与排名方面进行参考与借鉴。
首先,英美两国在高等教育的评估上,都有从主观评估向客观评估偏转的趋势。这种主观向客观的转向,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评估指标越来越客观,原先各种评估指标倾向于让专家打分确定,现在越来越倾向于用显而易见的指标来评估,以减少打分专家的个人喜好对评估结果的影响;其二,就连各指标的权重设计上,也开始降低通过专家给出主观权重的成分,增加通过统计技术、根据实际评估的数据计算得来的客观权重的成分。
可以想象的是,关于从主观评估向客观评估偏转的趋势,同样引来了各方面的争议,甚至强烈的反弹。这就导致,本来一些评估打算融入更多的客观评估成分,鉴于各方面的反对意见较大,依然是不能舍弃主观评估的成分。但整体而言,英美两国的高等教育评估与排名从主观向客观偏转的趋势,还是比较明晰的。
其次,英美两国在高等教育的评估上,都有凸显特色的趋势。笔者认为,这种凸显特色的趋势正是对各种反对意见的回应,在安抚各种反对意见的同时,也通过评估结果引导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强调特色的趋势同样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强调交叉学科的特色,让交叉学科单独进行评估或者排名,而不是让交叉学科必须归属到某一特定学科内。这样就给予了交叉学科更好的生长环境,不会因为在评估中落后于传统学科,而面临各种压力甚至被取消的风险。
其二,鼓励不同的学科按照自己学科的特点确定评估指标,这样就让不同的学科能够按照自己的特色进行竞争与发展。
其三,淡化评估结果的总分或者排名结果的总排名,而不断突出分项指标的得分与排名。比如,某个学校的某个学科,虽然在总分与总排名上表现得并不怎么样,但是却在某几个分项指标的表现上特别出色,名列前茅,那么,这个学校的这一学科就可以宣传自己在这方面的特色,以此吸引相应的学生与师资。
笔者认为,英美两国的这两项发展动向,也即强调客观的指标与权重、突出学科的特色与多样化,是值得我国高等教育各种评估借鉴的。尤其是突出特色与多样化的评估理念,更是需要尽快大力推广的。因为正如体操中七项全能的冠军与吊环的第一名,它们都是冠军,彼此没有优劣一样;“巨无霸”的大学或学科与短小精悍的大学或学科,并不存在着优劣的差异,而是办学方向与理念上的差异。而且,我国高等教育本来就存在着各种不均衡的现象,如果要求所有高校与学科按照相同的标准去评比,不但会牵扯到教育公平问题,比如起点公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等等,而且还会无形中助长各种低效率行为,比如削弱自己优势方向去弥补自己劣势方向等等。
总之,高等教育的评估与排名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有极大争议的议题,但并不能因为有争议就废除它,而是需要通过强调客观、突出特色,来降低它的争议性,提高它的引导性。
作者: 李锋亮 来源: 《中国科学报》2014年0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