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 意义深远
发布时间: 2011-11-15   浏览次数: 1166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特别强调高校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这一重要论述对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协同创新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分析世界新格局时深刻地指出,“特别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可以说,创新驱动发展,作为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政策选择,国家要求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综观新中国科技事业60多年的巨大成就,以上三类创新都有长足进步,极大地增强了综合国力,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诸如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各方面科技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整体运行效率不高;科技宏观管理各自为政,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评价制度等不能适应科技发展新形势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阻滞了三类创新水平的全面提升。为此,《科技规划纲要》希望将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打造成为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为建立产学研结合新机制进行了不少探索,出台了提高科研机构内部创新活动协调集成能力的政策,相比之下,促进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与高校之间结合和资源集成的进展尚不够明显,这些都对更高水平的协同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
  从国内外实践看,协同创新多为组织(企业)内部形成的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分享机制,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宏观层面的主要形式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有专家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由于协同创新不同于原始创新的协调合作,也有别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产品技术要素整合,其本质属性是一种管理创新,正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重要环节,从国家战略全局出发部署协同创新,意义十分重大。
  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协同创新的前景
  综观国内外协同创新经验,较为成功的有美国硅谷产学研“联合创新网络”,北卡罗来纳州三角科技园,日韩的技术研究组合和官产学研结合,芬兰、爱尔兰、瑞典等国协同创新网络联盟等,再如我国北京的“中关村协同创新计划”,以产业链为基础,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企业标准联盟、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引导和支持各类主体的协同创新活动,呈现出政府引导调控下外部需求驱动、参与各方内在利益驱动的两大运作模式。
  协同创新由浅入深存在着一个“光谱”,即达成一般性资源共享协议,实现单个或若干项目合作,开展跨机构多项目协作,设立网络联盟,建立战略联盟等,而形成稳定的协同创新机制,其根本在于利益协调,政府和产学研各方均须确认利益范围与责任边界,设定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并辅以一定风险投资机制。我国2020年的科技和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对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推进产学研用结合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此,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提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为高校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指明了具体方向。
  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以及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采取主动行动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有其高端人才荟萃、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基础雄厚的特有优势。设想我国现有112所211工程大学、包括39所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先同100多个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中国科学院系统相关科研院所协商,瞄准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等领域协同创新需求,启动从资源深度共享、项目深度合作,到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的改革试点。这将是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自主应对国际竞争挑战的重大举措,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多方共赢、整体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研究型大学真正成为知识创新策源地、深化教育改革试验田、扩大开放桥头堡的必然选择。

  从目前态势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基于利益驱动的自愿协同创新尚未成型,需要在健全政府引导调控下外部需求驱动机制上有突破性进展。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政府应在“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上发挥重要作用,可从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共享机制入手,根据“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制定各类科技资源的标准规范,建立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体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力(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