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教育改革发展新的历史篇章——两会内外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 2011-03-10   浏览次数: 1968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3月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容振奋人心,以下是各地代表就报告相关内容进行的讨论。

一、【报告原音】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

【代表委员声音】

教育优先发展政府要发挥更大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

国家把教育始终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点历来没有动摇过。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对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更加重视,国家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也迈出了重要步伐。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正在办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在这样一个教育的大变革、大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迈进,任务相当繁重。教育需要更大的投入,所以4%的目标进一步被强化。进一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关键是要发挥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民族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政府的作用和市场的机制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教育公平。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抓紧解决‘入园难’问题”,“切实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两会代表委员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倍受鼓舞、为之振奋,纷纷畅谈体会和感受。

省级政府应着重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资金投入方面,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二是教师的流动方面,制定政策,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三是制定一批教育惠民政策,使各民族孩子、不同家庭收入的孩子都能有上学的机会,实现公平。在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对学校的科学管理,通过管理提高质量,通过管理塑造形象,通过管理维护教育尊严。

二、【报告原音】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落实和完善国家助学制度,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要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代表委员声音】

因为研究工作的需要,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胡瑞文经常到各地去调研。他真切地感受到,近年来国家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并使困难家庭学生特别是农村孩子在进入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后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资助,基本做到了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胡瑞文说:“我们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自豪的。”

胡瑞文还期望,由政府设置更多的奖学金名额,让职业院校招收更多农村和困难家庭的学生。另外,公立院校对学生的资助要加强学科、专业的引导,对国家急需但工作条件艰苦行业的专业,如采矿、水利、地质、农业等,要加大资助的比例和力度,引导更多学生报考这些专业,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报告原音】

引导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办出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  

【代表委员声音】

从类型、层次、学科等方面凝练学校特色

全国人大代表、中央财大党委书记胡树祥: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等学校要办出特色,要提高教育质量,对这一点我感触很深。我们提出高等学校要有特色、高水平,这是国家发展的要求,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高校自身的选择。

如何理解特色强校?我想,特色强校应该在办学过程中准确定位,使自己“这一个”和其他有区别。一是学校类型定位。行行都有第一,学校要根据区域、行业的需求,选准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路走下去。二是办学层次定位。如财经类专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常热门,许多高校都争办这个专业,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保持特色和优势,就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在办学层次上,要继续发挥优势,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本科层次上,还应培养财经高端人才,这样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也至关重要。三是在办学规模上要考虑把资源集中到学生培养、提高质量上。

此外,学科建设始终是学校的龙头。学校如何保持优势的特色学科,是学校特色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央财大坚持把传统特色优势学科做大做强,比如经济、管理、法律。同时,其他学科的发展也不能走传统的学科发展道路,要注意在经济、管理的学科交叉中寻找特色,凸显优势。

四、【报告原音】

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

【代表委员声音】

高校要密切跟踪国家经济发展动向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这充分体现了中央的决心,也给各级政府、社会、高校、学生个人提出了更高要求。解决大学生就业,不仅对于改善国家人力资源结构、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意义。

如何扩大大学生就业?我想,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学生个体四个层面共同努力才能解决。首先,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适合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政策保障和机会。其次,社会各界要以更宽容的态度,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给大学生就业更多的支持。再其次,高校要密切跟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动向,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对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灵活作出应对和调整。在保证学科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创业课程,加大投入,广泛开设实习基地、创业实践基地等第二课堂,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广泛接触和熟悉各种工作,帮助他们较早确立学习目标。最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学生个人和家庭要切实转变就业观念,通过先就业再择业,逐步实现个人梦想。

黄晋是湖北工业大学机械学院教授,曾供职于企业,深谙企业的用人之道。进入高校以后,他注重学生技能培训,适销对路向企业推荐毕业生,不仅成功率高,也产生了良好的连锁反应。

黄晋告诉记者:“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客观存在,主要原因是高校人才培养趋同化、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不符合以及部分大学生急功近利思想等导致。所以,高校必须加快专业设置、课程改革进程,加强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及就业培训指导工作。”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黄晋说,“我完全赞成总理的报告,必须把大学生就业摆到重中之重的地位。”

 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11-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