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和创业的联系与区别
发布时间: 2010-12-30   浏览次数: 12707

 

 

 

一、创新的概念

1912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最早提出了“创新”的概念。1939年,他完善了自己的理论,提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1985年,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的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发展了创新理论。他提出,任何使现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发生改变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创新。Drucke主张,创新不仅仅是创造,而且并非一定是技术上的;一项创新的考验并不在于它的新奇性、它的科学内涵,或它的小聪明,而在于推出市场后的成功程度,也就是能否为大众创造出新的价值。

 

二、创业的概念

在学术界,尚没有就“创业”的定义达成完全一致,表1列出了目前创业学研究领域中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但近年来以下两个要点基本得到了公认:其一,创业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其二,机会追求是创业的核心要素。

 

1 创业学研究领域中的主要流派及其理论特点

学派

基本主张

“风险”学派

创业者要承担以固定价格买入商品并以不确定的价格将其卖出的风险。

“领导”学派

创业者就是生产过程的协调者和领导者。

“创新”学派

创业是实现创新的过程,而创新是创业的本质和手段。

“认知”学派

从创业者的认知特性、人品特征、成就感动机、冒险倾向等角度来研究创业。

“社会”学派

强调宏观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网络对于企业创业的影响。

“管理”学派

认为创业是一种管理方法,包括:战略导向,把握机会,获取资源,控制资源,管理结构报酬政策等6个方面。

“战略”学派

把创业过程视为初创企业或者现有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战略管理过程。

“机会”学派

强调从“存在有利可图的机会”和“存在有进取心的个人”这两者相结合的角度去研究创业。

 

 

三、创新和创业的联系与区别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国家政策导向的因素,“创新”与“创业”已成为了近年来我国学术研究的热点。且很多研究者都因循“创新”学派的观点,过于强调创新和创业的内在联系,主张“创业是实现创新的过程,而创新是创业的本质和手段”。

瑞典管理学家Kaj Mickos2004)则认为,“创业不是创新,创新也不是创业。创业可能涉及创新,或者也并不涉及;创新可能涉及创业,或者也并不涉及”。结合实际,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Mickos的主张更为客观。创新和创业的关系如图1所示。

 

 1  创新和创业的关系

图中,“创新型创业”是“创新”和“创业”的交集部分,也是无外力帮助的情况下,创业中最具可持续发展性的类型。

 

上海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